在八閩大地的崇山峻嶺間,總有一抹紅橙色的身影穿梭于溝壑縱橫的勘探現場和田間地頭的調查施工現場。他,是手握地質錘叩問大地奧秘的“追夢人”;是挑燈夜戰破解地質密碼的“趕考者”;更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排頭兵”。他就是冶金地質二勘院生態環境部負責人郭騰飛,一位用腳步丈量山河,以科技守護青山的地質先鋒。
2013年盛夏,郭騰飛背上行囊,從河南焦作奔赴福建榕城,開啟了地質報國的征程。2013~2020年期間,他參與的各類地質勘查、調查、評價、地災、規劃等項目均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果,包括德化縣某礦區金礦勘查、西藏4幅地質礦產綜合調查、鉻鐵礦資源潛力評價、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及風險調查評價、場地水文地質及土壤理化性質調查、儲量地質報告、第四輪礦產資源規劃編制等項目。
他從青藏高原到八閩山區,從燈紅酒綠的繁華都市到人煙稀少的荒山叢林,從凜冽刺骨的風雪到汗出如漿的酷暑都留下了他跋山涉水追夢的足跡,從晨曦到星辰,都見證過他伏案撰寫報告的艱辛,他以一顆小小的螺絲釘精神,一錘接著一錘,敲出了一張張地質藍圖。
“地質工作沒有捷徑,唯有較真才能出精品。”這是郭騰飛常掛嘴邊的話。2016年,他擔任“班公湖-怒江縫合帶東段某巖體及外圍鉻鐵礦資源潛力評價”項目技術副負責。面對班公湖-怒江縫合帶東段的復雜地質構造,他白天穿梭于冰川峽谷,夜晚伏案梳理數據。為攻克技術瓶頸,他查閱專業書籍,與地科院老師交流學習,不斷加強自己科研理論水平。在與大家不懈努力下,項目組通過對某蛇綠巖構造特征、巖石學、地球化學特征和年代學的分析研究得出研究成果,總結圈定找礦靶區4處;同時創新蛇綠巖新的填圖方法和填圖單元,研究成果得到了地科院院士和評審專家的肯定,并順利通過成果報告驗收,獲評“優秀級”。
在投身地勘事業的漫長“趕考”途中,郭騰飛穩步前行,從初出茅廬的技術員逐步成長為項目負責人,再到如今的部門負責人。他始終保持勇于創新、敢于探索的精神,努力鉆研技術。在一次次的實踐鍛煉中,他的專業技能、市場業務能力和綜合管理協調能力都得到全方位提升。在他主持和參與項目的同時,共發表論文27篇,其中SCI收錄2篇,中文和科技核心21篇,其中1篇榮獲了福建省地質學會優秀論文三等獎。
2020年,根據總局的戰略定位,冶金地質二勘院開啟轉型創新提效發展思路,成立了生態環境部。旨在以生態文明為理念,與傳統的地質勘查板塊形成組合優勢,探索“生態+”的新業態模式,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有新突破,立志既做金山銀山的勘探者,也做綠水青山的守護者。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領域、新市場,郭騰飛與團隊迅速行動起來,積極投身新的挑戰。他們主動適應變化,深入了解市場,摒棄“等項目、要項目”的陳舊思想,主動出擊開拓市場。從最初的陌生拜訪、業務洽談,到后期項目成功落地,每一步都飽含著他們的艱辛與付出,帶領團隊推動傳統地勘向“生態+”轉型。他深刻認識到單位需要多條腿走路:既要堅持守主責穩主業,又要開拓新領域市場,為單位提供新的業務增長點。他與團隊在“零資質、零經驗、零業績”的困境中,充分發揮“借雞生蛋”模式,與科研院校、技術領域領軍單位進行項目合作和技術交流,充分利用他們的技術力量為項目標前設計、執行過程及技術質量進行指導,積極培養一支“新生態+”的技術人才隊伍。同時,精細化組織協調,保質保量保工期,注重維護客戶,積極與地方建立良好信任關系,形成以技術養業務良性循環模式。
近四年的開拓市場中,累計承攬項目50個以上,簽訂合同總金額近5000萬元。從傳統地質勘查、“三合一”方案、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等大地質類相關業務到福建省內多個市縣區的農業土壤治理類項目和場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類項目;通過與高等院校共建“產學研用”合作模式,申請了3個科技創新項目,培養了一批科技創新型人才;打造的“地質+生態”特色服務模式,在地方樹立了良好的單位品牌形象。同事感慨:“郭工總能在絕境中找到出路,他像磁鐵,凝聚起團隊的戰斗力。”
四、以“上下求索”姿態逐夢新時代
他說:“地質人的浪漫,就是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青山間。我還年輕,對自己的理想必定會‘上下而求索’。”這位85后的共產黨員,用十幾年光陰在八閩大地上書寫著新時代地質人的答卷,先后榮獲省直機關“最美青工”、二局(集團)“先進個人”,多次榮獲院“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個人”“績效管理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從青絲到微霜,從技術骨干到管理先鋒,郭騰飛始終保持著“趕考”的清醒。面對土壤修復領域的技術瓶頸,聯合科研院所申報總局和省科技廳科研項目,探索改善土壤酸化、重金屬的土壤調理劑產品,通過在農耕地酸化、安全利用示范項目中的應用,已證實產品在土壤PH的增加、重金屬活性的降低和土壤有機質提高方面效果顯著,促進了農業綠色發展,保障了糧食安全。
郭騰飛以螺絲釘的堅守詮釋初心,以拓荒者的勇氣開辟新路,用實際行動書寫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答卷。正如他所言:“地質人的征途永遠在路上,下一座山峰,便是星辰大海。”(作者:陸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