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個年頭,編制設計及報告26份,發表論文19篇,主持和參與了中調局區礦調項目、環境地質調查項目、社會礦產勘查項目和總局戰略選區工程項目18個,現任第二地質勘查院(以下簡稱二勘院)西藏地勘部副經理兼技術負責,院生產第二黨支部書記的何世軍一步一個腳印,在新時代地勘之路上始終堅守崗位,刻苦鉆研,從一名基層技術員成長為技精業勤的地質高級工程師、礦業權評估師,他用堅實的腳步鐫刻奮斗的軌跡,用青年的擔當擦亮青春的底色。他榮獲總局“優秀共產黨員”、二局(集團)“青年崗位能手”,多次被二局(集團)和二勘院授予“先進個人”“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2024年先后入選自然資源部地質找礦后備青年科技人才清單和總局鉻礦找礦突破青年突擊隊。
苦練本領,錘煉過硬素質
“地質找礦是一門野外實踐的課程,地質找礦知識的增長要靠野外長期的鍛煉和積累”,這是何世軍提升自我的宗旨。他白天跟老前輩上山學習地質填圖、探礦工程施工、現場編錄,晚上回來學習資料整理和立項申請、設計方案、報告編寫。他明白,只有不斷學習摸索,提高自身專業技術水平,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得心應手。他把項目當作錘煉自我的“磨刀石”,在項目中學真本領、練真功夫。他還積極報名參加清華大學班組長培訓班和系統內的各類學習培訓,全方位提升業務水平,利用業余時間自學,分別取得固體礦產資源勘查與實物量估算及礦業權價值評估兩個礦業權評估師職業資格證書,為更好地服務項目打下了良好的理論基礎和專業技術支撐。
從容迎戰,勇挑項目重擔
2015年,剛工作不到兩年的何世軍被委以重任,擔任西藏某地區地質礦產綜合調查項目的技術副負責人,該項目位于西藏南部,項目技術難度大,工作區地形切割深且氣候環境復雜,他不畏艱難,從容迎戰,勇挑重擔。
野外工作中,由于一條主剖面測量可達20多公里,而每天只能測1-2公里,加之山路狹窄,車輛無法通行,為了節省來回行走時間,提升工作效率,他和組員用馬拉著帳篷和鍋碗瓢盆,隨身攜帶睡袋、食物等物資,工作干到哪里就駐扎在哪里,駐地海拔均在4000-5000米,他們或睡在自帶的簡易帳篷,或睡在藏族群眾放牛臨時搭建的帳篷,偶爾運氣好會遇到藏族群眾用石頭壘的簡易床。每晚忍受缺氧造成的頭痛和失眠,在牦牛、野狗的嚎叫聲中入睡。有一次住在沒有屋頂的土坯房里,為了防寒,他們用帆布遮蓋住房頂,然后鉆進睡袋睡在地上,沒想到當天晚上突然下起暴雨,雨量太大把帆布給壓塌了,所有人都被雨水淋濕了,他們只能蜷縮在一起度過了一個不眠之夜。
“為了在短時間內完成任務,我們沒有周末,也沒有節假日,每一天,都是清晨早早上山,晚上摸黑找到駐扎地后,還要整理當天的野外記錄本和樣品,然后搭帳篷、鋪床、燒水煮泡面。泡面吃多了還拉肚子,腸胃都出了問題。不僅如此,我們還時常遭遇冰雹、雷電、暴雨、暴雪,那種滋味,畢生難忘。”他回憶道。經過3年的不懈努力,該項目在團隊的共同努力下最終取得了可喜成績。
2020年,何世軍擔任福建省某礦區地質勘查項目負責人。該項目包含主礦種儲量核實及新礦種地質勘查,涉及礦種多,報告難度大,業主要求辦理采礦證延續,且新礦種要增列至延續的采礦證上,但給出的時間非常緊迫,這無疑給了身為項目負責人何世軍極大的挑戰。
為盡快熟悉項目及縮減野外工作時間,他主動啃下硬骨頭,關鍵時刻沖在前面,與礦工一起吃住在礦山。當時正值酷暑且臺風多發,每天不是36度以上的高溫,就是雨水不斷。他常說:“我們每天多干一點,多抓緊一點,就能給業主多爭取一點時間”。他每天穿著膠鞋,上午進行野外填圖,下午到現場查看鉆機進度、編錄鉆孔巖心、監督鉆機施工安全,連續蹲守3個多月,最終該項目估算整個礦區石灰巖礦和白云巖礦資源量分別達到大、中型以上,并在最短時間內通過福建省國土資源評估中心評審,為業主辦理采礦證延續及開展礦山生產爭取了時間,也為單位樹立了良好的口碑,得到業主的高度肯定。
還有很多這樣的項目,何世軍始終立足崗位,攻堅克難,在最好的年華砥礪奮斗,詮釋著對地質工作的熱愛。
不棄微末,發現找礦線索
2023年,在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的號召下,身兼某礦區機制砂項目技術負責的何世軍又以總局戰略選區工程項目負責的身份時隔5年后再次進藏。因院里人手緊張,只能臨時從職能部門抽調一名老同志和一個剛畢業的年輕技術員輔助參與。頂著時間緊、任務重的雙重壓力,他帶著這個老中青臨時組合的3人團隊緊鑼密鼓地投入到西藏野外工作中。為快速進入角色,他帶領項目組員白天上山,晚上熟悉和整理資料,同時還要做好與物化探施工方和民工的溝通交流,以保證項目整體工作進度穩步向前推進。
在一次野外填圖工作中,下午五點多準備下山的時候,突然發現對面的山坡有一點點泛綠,出于專業的敏感性,何世軍判斷有可能是一個銅礦化點。但是如果要去到對面山坡,他們肯定要摸黑下山了。秉著不能漏掉任何一個礦化線索的職業操守,他們拖著疲憊的身軀,繼續攀爬到了對面的山坡進行實地觀測、取樣。經過化驗,證實他們發現了一個新的銅金礦化點。
不棄微末,才能臻于化境;不舍寸功,才能積流成海。他們就這樣一個點一個點的查證,最后新發現了多處銅多金屬及銅金礦化點,提供了大量的找礦線索,為后續項目立項和工程布設驗證提供了堅實可靠的基礎,也為勘查區探礦權的獲取增添了更多的地質依據。最終該項目野外驗收獲評總局專家組評審“優秀級”。
記得2023年11月,筆者跟隨領導到西藏開展工作調研,當問到他很久沒來西藏了,在這邊還適應嗎?他伸出一雙黝黑臃腫的雙手,開玩笑地說:“看看,黑土豬的蹄”。隨著他的視線,我看到了那雙布滿凍瘡斑點的手,皮膚開裂,如同歷經風霜的楓葉,紅中泛紫,紫中帶黑。他笑著說,“西藏早晚溫差大,中午太陽一出來,手上的凍瘡就會發癢,忍不住就撓,撓著撓著就破了,血流出了又重新結痂了,如此反復,擦凍瘡膏也沒用”。說完后,他又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似乎已忘記凍瘡帶來的疼痛。歲月流轉,時隔多年再次見到凍瘡我頗感意外的同時又再次深切感受到了他們野外工作的不易,為他們展現出的冶金地質人“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西藏精神感到由衷的敬佩。
凝聚合力,做好支部“領頭雁”
2020年至今,何世軍擔任院生產第二黨支部書記。因黨支部涉及部門多,業務范圍不一,“怎樣帶領支部黨員有效開展政治理論學習”和“如何帶好隊伍,發揮好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是他的“心頭事”。
在日常工作中,他積極發揮“書記掛帥、支委協作、黨員攻堅”的聯動效應,秉承“融入中心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理念,團結支部班子精誠合作,推動黨建和業務深度融合。先后成立2個黨小組、2個黨員先鋒隊、1個黨員突擊隊和2個黨員示范崗,引導支部黨員積極履責擔當、主動作為。在他的帶領下,該黨支部黨員帶頭勇挑重擔,迎難而上,主動擔當,在項目實施、市場開拓等方面均表現不俗,他們主持的項目大部分都獲評“優秀級”,他個人2021-2023連續三年黨支部民主測評為優秀。在疫情期間,他主動帶頭,并積極組織支部黨員報名參加所在小區疫情防控志愿者服務,配合小區物業開展掃碼測溫、維持核酸采樣秩序、處理核酸采集登記數據及發放小區出入卡等工作。在項目上,他們聯合項目所在地的業主及村黨支部以多種多樣的方式開展主題黨日活動,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提高團隊的政治思想素養,增強團隊的凝聚力和戰斗力,讓黨旗在每個項目高高飄揚。
多年來,何世軍以攻堅克難的韌性、勇于突破的果敢、善于擔當的作風書寫著自己的地質人生。近期,他又開始在西藏負責新的項目,為推動單位合作礦權勘查開發進程及擴大該礦區找礦勘查成果,繼續貢獻智慧和力量。(作者:陸東玲)